全国多个城市正在加快推进存量商品房用于
保障性住房的政策。南京、杭州、天津等城市已启动相关工作,不仅有助于缓解
房地产市场库存,还能促进市场稳定。然而,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价格和资金问题仍需解决。

最近,全国各地都在推动将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的政策。南京市正在计划出台相应方案,对已建成但未出售的商品房进行梳理摸排,征询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出售意愿,合适的项目将由国企收购并用于保障性住房。不仅是南京,杭州、天津、成都等地也在积极制定相关政策。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表示,将按照上级要求,研究出台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政策文件。
深圳市安居集团有限公司也宣布,将开展收购商品房用于保障性住房的工作,并向市域内征集相关项目。广东省的佛山、惠州、江门等地也已经发布了具体的征集细则。此外,商丘、德州、桂林、柳州、南宁、泸州、新乡、威海、潍坊、衡水等地也纷纷出台了“收储”实施细则,要求收购的房源单套建筑面积不超过120平方米,优先选择整栋或整单元未售、能实现封闭管理的项目。
据中指研究院统计,目前已有10多个城市发布了征集商品房用于保障性住房的公告。截至今年7月底,已有超过60个城市出台相关政策,其中包括广州、重庆、杭州、郑州等超大特大城市,也有庐江、济源等县级市。中指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瑜表示,这一政策方向明确,有助于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和市场情绪的恢复。业内认为,国资收房不仅有助于保障性住房的筹集和缩短建设时间,还能有效消化市场库存,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然而,政策在落实过程中面临着收储价格、供需错配、资金成本等问题,未来仍需进一步完善。
对于这种将存量商品房用于保障性住房的政策,不仅有助于解决住房难题,还能一定程度上缓解房地产市场的库存压力。然而,这一政策的落实并非一帆风顺。首先,收储价格的确定可能会引发争议,开发商和政府之间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其次,供需错配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有些地区可能存量房源较多,但实际需求却相对较少,如何精准匹配供需关系是个考验。最后,资金成本的控制也是一个大问题,国企收储需要大量资金,如何确保资金链条的稳定和高效运作是未来政策能否顺利推行的关键。总体来看,这一政策的出台和推行,是房地产市场改革的重要一步,但也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克服实施过程中的难题,才能真正实现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