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街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居住、
商业、文化、休闲等多种功能。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老旧街区面临诸多挑战,保护和改造迫在眉睫。本文探讨了如何通过本土化改造、多元协同合作和创新体验场景,让老旧街区焕发新活力。

老旧街区是城市的“细胞”,承载着居住、商业、文化、休闲等多种功能。它们独特的建筑和文化风貌,代表了城市的记忆与特色,是城市发展中的珍贵财富。然而,随着城镇化加速,老旧街区面临诸多挑战,其保护和改造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说,重庆南岸区后堡社区在改造时保留了“南坪关”和后堡长廊等原有载体,同时引进了“城市插件”这种新模式,不仅保留了原有的生活与文化,还为社区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居民们继续享受熟悉的烟火气。
城市更新的理念已从“拆改留”变为“留改拆”,面对产权破碎化的挑战,需要形成产权和使用权归集的有效路径,激活多元力量参与。南京的小西湖片区改变了一次性完成改造的做法,采用小尺度、渐进式和“一房一策”等方式进行微改造。通过这种方式,居民可以自主选择空间功能,参与公共空间设计,形成共治共享的城市更新格局。
在老旧街区的改造中,还需重视引入新场景和新业态,激发新的消费活力,同时保留和升级原有业态。南京的新城科技园内的西城夜未央项目,将两块城市绿地改造成特色主题街区,营造出一个年轻人喜爱的社交场所和生活方式,提供了多层次的休闲娱乐空间。北京市朝阳区的The Box朝外年轻力中心项目,通过文化、社群和生活方式的综合运营,为年轻消费者提供了多元互动体验,构建了数字文化创新体验中心。
老旧街区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独特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不仅代表了一个城市的记忆,更是城市发展中留下的宝贵财富。在改造老旧街区时,我们不仅要改善人居环境,更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通过本土化改造,我们可以最大化挖掘地域文化特色,用建筑语言传承历史记忆,保留历史肌理,形成独特的项目文化和体验。
同时,城市更新不能单靠一个部门或机构,需要多方协同合作。我们看到,南京的小西湖片区通过小尺度、渐进式的改造方式,让居民自主选择空间功能,参与公共空间设计,形成共治共享的城市更新格局。这种方式不仅激活了社区的活力,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借鉴。
此外,创新体验场景的引入也是老旧街区焕发新活力的重要手段。南京的新城科技园和北京市朝阳区的The Box项目,通过引入新业态和新场景,为年轻人提供了多元化的休闲娱乐空间,激发了消费新活力。老旧街区的改造不仅是为了改善生活环境,更是为了让历史与现代交织,民生与时尚相得益彰,推动城市的高质量发展。